2010/05/19

圓環、四角環與長環的圓環盛世(轉載洪致文老師的圖文)


轉載原文網址
http://cwhung.blogspot.com/2010/04/blog-post_12.html
http://cwhung.blogspot.com/2010/04/blog-post_2447.html

(本文不開放回應,懷舊討論請到原文網址留言)

這幾天問了一些家中的耆老,又加上一些資料的考察,大致推估出圓環、四角環與長環的故事。圓環之名得自其形狀毫無疑問。「四角環」名稱之由來,乃因其位於 圓環對面,四角地型,所以被當地人稱為「四角環」。

至於從圓環沿著重慶北路一段往南延伸的重慶露店攤位,因其狹長延伸之故,則被當地人稱為「長環」。不 過,不管是「四角環」或者「長環」的用法,都是仿自「圓環」之名中的「環」字加以組成,而忽略了其實「環」字與「圓」字一樣,與「四角」或者「長」字彼此 間的矛盾。圓環的歷史,歷經四角環與長環的興盛,而今卻只剩一棟玻璃屋,令人不勝欷噓。

圓環附近攤商的興起,是源起於1935年地震後開始的攤販聚集。不過進入戰時體制後的燈火管制,以及圓環開闢防空用水池與防空壕後,造成圓環用地內攤販的 無處可去。在戰爭最末期,圓環地區沿著重慶北路一段與二段的二層樓房都被因為疏開而拆除,戰後這些空地在失去防空機能後,立刻被回來營業的攤販所佔據。當時,除了圓環內有攤商,還包含自天水路拐由重慶北路一段,再轉而入南京西路之「四角環」。

此外,當攤商越聚越多,沿著重慶北路一段往南延伸到長安西路口,也有許多攤販聚集。這條沿著戰爭末期疏開空地所聚集攤商而形成的露店,在政府的默許下於1954年將泥濘空地舖上水泥,也把零亂簡陋的攤子搭建成固定攤棚,並掛上統一的制式招牌,每個攤子門面以七尺為度,東側是以雜貨衣物為主(深六尺),西側則是以吃食攤為主(深十尺以上)。

整條的重慶露店,又被當地居民稱做「長環」,與圓環內的攤商連成一氣。不過,原本在「四角環」用地內的攤商,因為日本時代後期被強迫徵用拆除為防空用地的地主陸續取回土地所有權,並要將之改建大樓,乃被逼往路街營業。這個「四角環」周邊的攤販,共八十一間違章建築的部分,在1961年5月16日拆除,由政府安排將商販遷至中華商場三樓繼續做生意。

至於屬於當年「疏開空地帶」的重慶北路二段部份,依照都市計劃道路的規劃,在1965年底拓寬闢建。至於最後與圓環相連的重慶北路一段重慶 露店「長環」,因牽涉到有三百多間的攤商與住戶,直到1973年2月才拆除。這批「重慶露店」的違建攤販,有114攤遷入新興市場,160攤遷入承德路攤位,剩下91間違建分配到整建住宅。



我在念大學時,曾在南京西路上拍過圓環。那時候圓環周邊都是「味王」的廣告呢!第一張是在南京西路太原路口天橋上拍的,第二張則是我常等公車的指南站牌前拍的。眼尖的朋友可以看到第一張照片下有一輛三重客運的2路,行駛泰山到圓環間喔!

圓環在二次大戰的末期,為了防止美軍轟炸,在晚上實施燈火管制且停止攤販營業。之後依照當時防空防火的概念,大約於 1943年時在圓環之範圍內,興建戰備貯水池與防空壕,以供城市消防與美軍空襲時避難用。戰後圓環的防空壕與戰備貯水池陸續被填平,僅少數防空洞遺跡可見於中央地表上。

2002年4月間,市府新建圓環美食文化館時,在工程開挖之際意外發現地下高2.2m,直徑11m 之紅磚牆面,乃緊急停工並由文資專家鑑定,確定為二戰時之戰備用防空貯水池。因此,臺北市文化局在2003年9月23日,以府文化字第 09200516500號,用「大稻埕圓環防空蓄水池」之名正式公告為市定古蹟,並請工程單位配合辦理變更設計,將這座戰爭時的遺跡包覆於新建的美食館 內。依照美軍拍攝於1945年6月17日之航照圖,此一圓環戰備貯水池的形狀相當清楚明顯,能埋於地下超過半世紀後出土實屬不易。

完工時文化局長說:此古蹟的保存,見證了臺北市民對日抗戰的歷史記憶。台下一堆民眾一頭霧水。因為這哪是對日抗戰遺跡啊!當時臺灣人是被那個美軍轟炸,不是日軍自己炸自己的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