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29

双連O仔湯




原文‧插畫:貓。果然如是[雙連捷運站]双連O仔湯
http://blog.roodo.com/catrain/archives/4153793.html

這家店,我等了三年,終於讓我踏進去,雖然招牌大、字號老的店在網路上難免會有各種評價,但我可是連著兩個週末都去品嚐。第一次去因為還沒用餐所以點了烏龍麵,附帶一提,這裡的所有餐點都是素食皆可,包含湯麵類。然後當然要吃看看他的燒麻糬,真的很Q,而且裡頭還是熱的,不過誠心希望他花生粉裡頭的糖粉少一些風味會更好。走出店門才發現,我進了湯圓店卻沒吃湯圓...。

隔週和朋友再去,吃了甜湯和燒麻糬,甜湯的價格大約都是50起跳,不算便宜,但甜湯的料還蠻實在的,只是端上來還是覺得裡頭比較稀疏一點。所有的甜湯料雖然是各有搭配,但是在調煮的過程應該是連著糖水一起煮已經有甜味,所以甜湯的糖水就不會覺得很甜。

不過直到下樓結帳才看到,原來燒麻糬是一球一球丟到熱油鍋裡去加溫的,但吃起來口感卻不覺得油膩,真是神奇。

双連O仔湯
營業時間:11:00am ~ 11:00pm
電話:02-2559-7595
地址:台北市民生西路136號一樓
雙連捷運站一號出口往左(麥當勞方向)→承德路方向,2~3分鐘即達

2007/09/15

《第十次導覽紀錄》當下即此生,此生即當下~走訪基隆劉銘傳隧道和獅球嶺砲台





照片.撰文/Frances

今天走訪基隆劉銘傳隧道和獅球嶺砲台的行程很豐富,坐火車、走基隆老街看舊委託行、穿劉銘傳隧道、爬獅球山、登高遙望基隆港、看獅球嶺古炮台,下山後本來要去拼基隆夜市,但我這肉腳已然腿酸,又揹著重重的擴音器,當下只好由腳決定速速打道回台北,各位今天來參加活動的朋友們,請別在意我没有陪大家拼夜市,招待不週之處,也請多多包涵。

老師的解說和網路上的資料很豐富,我就不多話,記一下雜感就好。

Joe和弟弟dimon不約而同都來報名今天的活動,妙的是彼此事前不知,到台北火車站才相認了起來,哈!網路上果然一家親,也印證了六度分隔理論,二個陌生人的距離有多遠?不遠,只要透過六個人喔。要和古蹟相遇的距離有多遠?不遠,只要來參加圓環的活動,馬上讓您擁抱古蹟,還可順便和失散多天的親友相聚。

Cherry說,她在基隆住過二十多年,卻從沒來過劉銘傳隧道和獅球嶺砲台,我們走在基隆火車站附近的熱鬧市街,她又說,這是年輕時最愛逛的小區,很懷念啊。是啊,Cherry和她的年輕歲月在今日重逢,多少當下累集為此生。我想著這些古蹟曾長期被人遺忘,今天我們來相望,然後各自留存在此生的記憶中;百年前的清、西、荷、法、日人和基隆在不同的時間分別相遇,炮聲隆隆和火車嘟嘟的當下,已成雲煙;清法戰爭時,劉銘傳和法國主將孤拔,在當下做的一些戰略決定,世人到現在都還在做些討論,葉言都老師說,如果劉銘傳還活著,可能也很難一時說清楚,當時他的決策過程。我亂想,如果…,我們現在會用法語或英語交談嗎。

另,報告水瓶子,你原先擔心參加的人太少,活動當天會不會下雨…,都沒有發生,只是你的擴音器生病了,總之,我又另借了一台,一切平安,你好好在英國英國玩吧。

謝謝老夫子姐姐居間連絡導覽老師,謝謝Joe和弟弟dimon辛苦地幫忙揹擴音器,也再次謝謝大家的參與和葉言都老師一路豐富的解說。老師提到基隆其它值得一遊的炮台,我先找了些資料,大家今後如果去造訪時,別忘了上來圓環分享一下,文字也好,影像也行。



老規矩,基隆遊記寫好的,請上來留個言,讓遠在英國的水瓶子也可以馬上分享大家的回憶。

參與導覽部落客文章連結:

2007/09/13

月舞影展--來跳舞吧!


活動原始網址:http://www.dance.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9

舞蹈大師的演出落幕了,就很難再現當時的美麗與精彩,然而影像拍得出時光的一去永不回,同樣的,也留下了一千零一夜般的永恆記憶。透過攝影鏡頭,我們得以留下美麗的身影,得以觸碰舞者緻密卻澎湃的內心,以心貼著心的溫度,環抱身體與靈魂。



九月十四、十五、十六號三天,在蔡瑞月舞蹈研究社的日式建築裡,我們邀請您來看電影、喝咖啡,攪拌著晝夜光影,找一片屬於自己的金色草原,讓心自由地跟著舞蹈家們漫漫舞蹈。

這次的影片包括台灣舞蹈先驅蔡瑞月的兩部紀錄片「暗暝e月光」與「海燕」、「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菲.舞-羅曼菲」、「雲門三十」、「水晶上的冰雹-佛朗明哥舞后卡門艾瑪雅」、「舞動人生」及「嚮舞」。

每部影片映後,都將有知名與談人與我們一同聊天!
--------------------------------------------------------------------------------
影展時間:9/14-9/16 6場 8部影片 開幕閉幕片皆有現場舞蹈演出!!!
票價:每場100元 套票6場 600元+8.5折蔡瑞月舞蹈節表演票卷 享受
(日本大師舞作及國內知名舞團表演)
買票:請電2560-5724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or
   email到moon.dance@msa.hinet.net
地點: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48巷10號 (捷運中山站附近)
--------------------------------------------------------------------------------



影片介紹:
◎ 第一場 9/14 晚場 19:30-21:00

暗暝e月光 *有現場舞蹈演出!
紀錄片/2004 台灣/56min/導演 陳麗貴
與談人:陳麗貴、雷大鵬 
主持人:吳叡人

蔡瑞月,出生於一九二一年,從小就展現舞蹈才華,十六歲前往東京習舞,是第一個在日本用腳尖鞋跳民族舞蹈的中國人。就台灣舞蹈史而言,蔡女士開闢了現代舞、芭蕾舞、民族舞、舞劇等豐碩的作作品創作資源、環境與觀念,留下文字記錄的作品計五百多首。作為台灣舞蹈界的前輩,蔡瑞月的一生可以當作建構台灣舞蹈史的材料。

◎ 第二場 9/15 早場 10:00-12:00

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 One Day Pina Asked Me
紀錄片/1983 法國/比利時/57min/導演 香妲‧艾克曼

有一天,碧娜鮑許跟香妲‧艾克曼開了口……
於是這位比利時籍的才女導演就踏上了旅程,隨著碧娜鮑許的鳥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至德國、義大利、歐洲歐洲巡迴演出,旅程中,她親眼見證碧娜鮑許和舞者們如何工作、如何掌握角色、如何在每個演出前後反覆排演練習,並以其充滿感性的鏡頭紀錄下這一切。

菲.舞-羅曼菲 Remembering Lo Man-fei
紀錄片/2000 台灣/26min/導演 吳靜怡(吳任汰)

知名編舞家羅曼菲於本片中分享她自幼習舞、後來循著升學之路而考上台大外文系、之後隻身到美國紐約去習舞、回台將生命投入舞蹈界的種種心情,《騷動的靈魂》、《輓歌》…一幕幕羅曼菲經典舞作片段重現螢幕。2006年3月24日凌晨4時43分,羅曼菲因肺腺癌安詳病逝於台北和信醫院,得年51歲。

與談人:林亞婷、廖仁義

◎ 第三場 9/15 午場 14:00-17:00

踊舞 踏歌 雲門三十
紀錄片/2000 台灣/120 min
與談人:陳雅萍、王墨林
「踊舞、踏歌、雲門三十」,不僅呈現一個本土表演藝術團體,其三十年來的成長
故事,也是台灣表演藝術、從發芽到茁壯的全記錄!

◎ 第四場 9/15 晚場 19:30-21:00

舞動人生
劇情片/2001 英國/110min

英國北方的一個小鎮,一個家境窮困的11歲小男生比利得到父親給的50辨士去學拳
擊,但他卻瞞著所有的人去跳芭蕾。教芭蕾的老師起初不是很願意教他,因為班級
裡全部都是女孩子,但他後還被比利的熱情感動,一定要讓他進入英國倫敦皇家芭
蕾學院,此時家中的反對聲浪越來越大,比利能否透過芭蕾來改變他的一生?

與談人:李泳泉

◎ 第五場 9/16 早場 10:00-12:00

嚮舞
音樂歌舞/2006 西班牙/90min/導演 Carlos Saura

西班牙音樂舞蹈電影。導演索拉紀錄西班牙而豐沛音樂舞蹈世界而產生的迷人佳作。
嚮舞包含了佛朗明哥舞蹈的各種表演形式,從獨舞到多人的輪舞,舞者混合著肢體的舞動和戲劇般的面部表情,讓觀眾透過舞者的悲傷、喜樂、傲視、驕狠、熱情、冷漠、詼諧、戲謔種 種的表情,感受佛朗明哥似淺卻深的魅力。
此外,蘿莎優雅的鋼琴獨奏到氣勢磅礡的管樂團演奏行進曲,吉普賽式真真情的吟唱,音樂已不只是佛朗明哥舞的配角,而 是與舞步相呼應著觀眾的呼吸起伏。

與談人:聞天祥、黃尹瑩

◎ 第六場 9/16 午場 14:00-17:00
水晶上的冰雹-佛朗明哥舞后卡門艾瑪雅 *有現場舞蹈演出!
紀錄片/2003 西班牙/43min/導演 David Prats

卡門艾瑪雅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佛朗明哥舞者之一。她跨越了佛朗明哥的傳統性別分界,極有技巧地將優美迷人的女性風格與狂暴衝擊的男性舞步融合在一起這位身穿男裝、充滿熱情而強烈的女人,以其特異的男性舞步震動整個佛朗明哥,
哥世界。至今,她的傳說仍鮮活不墜。

海燕
紀錄片/1997 台灣/62min/導演 黃玉珊

記述台灣現代舞之母蔡瑞月漫長的舞蹈歲月,經歷二次大戰、二二八事件,並於白色恐怖時期身繫牢獄。在擠壓的空間中,堅持以生命投注舞蹈,以深情凝視這塊土地。

與談人:黃玉珊、馮青

2007/09/06

蓬萊閣


文/米果
原文出處:http://blog.roodo.com/chensumi/archives/4028625.html


台灣藝妲風華/玉山社出版/邱旭伶著

重組「黑美人」風華韻味

前陣子台北市文化局決定將大稻埕「黑美人大酒家」原有建築物列為古蹟,不知為何,我對這酒家招牌記憶深刻,大抵是「黑美人」譯為「All Beauty」的緣故吧,以前台北淡水坐車通勤,對這招牌有印象,但指南客運應該是直走重慶北路直達北門,可是現有黑美人大酒家建物卻在延平北路口,我後來想想,那時圓環還在,應該是客運繞著圓環行駛,所以我對那路口的「All Beauty」才有印象。

可是說真的,我覺得文化局的新聞稿寫得太草率,平面電子媒體抄來抄去,抄不出舊有風華的韻味,好像那個時代的風月文化都被歸類為酒家女之類的水平,不過我對黑美人大酒家沒有研究,倒是對於不遠處的蓬萊閣頗為牽掛,即便那棟樓已經拆除消失,藉助歷史拼湊的風貌,魅力風情仍舊凌駕於黑美人之上。

「藝妲」的訓練過程

日治時期,要論風月場所的排名,蓬萊閣、東薈芳、江山樓都算頂尖,那時不叫酒家女,最迷人的要屬「藝妲」,我讀過玉山社出版,由邱旭玲書寫的《台灣藝妲風華》,書中有一段台灣文人吳漫沙對於當時風月文化的描述:

「藝妲」在日治時期,可稱為交際花,因其有文學修養,有風度,談吐風雅大方,懂得接待客人禮儀,上流社會的交際聯誼以及宴請高官名人,婚慶喜宴,都喜歡召其執壺,在席間招待、演唱、高吟,以娛嘉賓,讓賓主盡歡。或二三知友在其香閨淺酌,聽其輕彈琵琶,漫唱南音小曲,別有一番風韻,所以豔名遠播,當時台北社會人士舉辦「酒國花魁」選舉,而有「酒國名花」之稱,甚為風光。在現實生活中,其命運是可悲的,幼年被賣入「藝妲間」,由鴇母延請熟師曲師教學,學習書詩歌曲,學習之時,鴇母持藤鞭在旁監督,稍有怠慢就鞭打,忍淚吞聲。學成能唱、能吟、能彈,還要訓練飲酒,集琴曲書詩於一身,才豎豔幟,招徠顧客。因受過禮儀訓練,品格高尚,有別於普通妓女,問芳者多是社會名流,風雅之士,可是命運各異,有的綺年從良,嫁做商人婦,恪守婦道,相夫教子,過著美滿幸福生活,有的在風塵苦海中浮沈到人老珠黃,生活潦倒,甚至淪為私娼,悒悒而終。戰後初期,由於時代變遷,藝妲逐漸沒落,藝妲之名,也被普通妓女冒用,失去昔日風華,而今,藝妲也成為歷史之名。


風月報興起

吳漫沙, 1912年出生於福建晉江縣, 1935年舉家遷居台灣,從小熱愛文學,愛好寫作,作品經常發表於日治時期的「台灣新民報」「台灣文學」「台灣文藝」。之後主編「風月報」,編輯部設在蓬萊閣。

「風月報」是由台中一個大地主吳子瑜出資,吳子瑜個性風流愛作詩,經常與台北城一幫詩友到藝妲間去尋找靈感,寫了許多與藝妲相關的詩作,卻苦無發表之處,於是吳子瑜成立一個專門探訪藝妲間的「風月俱樂部」,成群結隊逛過一家又一家的藝妲間。獨自出資三千元(當時三千元可以買到好幾棟樓房)當作《風月報》創刊基金,可惜資金耗盡,一度停刊,後來找蓬萊閣酒家老闆出資,邀請吳漫沙加入編輯行列,編輯部就設在蓬萊閣,後來遷到太平町的藝妲街仔內,改名「南方雜誌社」。

藝妲陪酒價碼高

吳漫沙在其〈台北藝妲〉一文中也提到:「藝妲間多集中在台北大稻埕(延平北路、歸綏街、南京西路圓環一帶),設在二樓或三樓,約三十坪左右,裝潢布置談不上豪華,一間臥房,一間客廳,一間供客人飲宴的餐廳,掛幾幅字畫,簡潔幽雅,沒有供應酒菜,酒菜都從外面菜館送來。
藝妲多以斜抱琵琶自彈自唱為主,偶爾也有添加鑼鼓伴奏,在風月場所中,藝妲陪酒的價碼最高,當時流行所謂的「二次會」,就是客人招藝妲在「江山樓」或「蓬萊閣」飲宴之後,再到藝妲間去吃清粥或重整杯盤繼續飲宴,三五知己在藝妲間二次會,夜闌人靜,聽藝妲清脆婉轉歌唱,確實別有一番風味。」

我後來看了侯孝賢的「最好的時光」,其中有一段,舒淇飾演的藝妲與張震那段拘謹壓抑的情愫,明顯是影射當時兼具女詩人身份的藝妲王香禪與連雅堂。

蓬萊閣與民主運動

蓬萊閣最早由淡水石油大王黃東茂獨資興建(黃東茂還擁有一段淡水私鐵),日本戰敗之後,轉手給大稻埕知名茶商陳天來,1957年再以375萬元轉賣給徐傍興醫師(美和中學創辦人),改裝成200床的徐外科醫院,地址整編之後,應該是南京西路163號,現在已經改建成毫無設計質感的商業大樓,當時蓬萊閣的風雅,還來不及憑弔,更遑論被文化局列為古蹟,要比起歷史地位,黑美人大酒家可要略遜一籌。

蓬萊閣經常作為文人聚會場所,也見證了台灣在日據時期的民主運動,1927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兩週年,台北華僑在蓬萊閣舉行紀念會;1928年,林獻堂環遊世界歸來,眾人在蓬萊閣為他洗塵;最重要的指標,則是1928年,蔣渭水為首的台灣工友聯盟在蓬萊閣舉行成立大會,並留下紀念照,門柱長型掛幅,寫著「同胞需團結,團結真有力」。

我外公早年在打狗旗後經營船頭行,也許是經常往來台北大稻埕,戀上蓬萊閣藝妲玉梅,為她贖身,納為側室,聽長輩說,玉梅極美,之後隨家族移居廈門九條巷,後來染上傳染病,紅顏早逝。

知識份子對台灣政權腐敗失望



外公的二弟與三弟,戰後為國府前進指揮所要員,名列行政長官公署秘書與參事,為台籍人士官位最高,那時喪妻的三弟與文化協會舊識陳增全醫師之女在台北成婚,宴客地點就在蓬萊閣,後來我找到1945年12月24日的《民報》,果真有這則結婚啟事,我看了陳柔縉的「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有這麼一段描述:

「大正九年(1920)十月,台北籍的陳增全從東京齒科醫專畢業,直接返台,在台北太平町開設「增全齒科醫院」……」

外公二弟還曾經當選新竹參議員,可惜對戰後的台灣政權腐敗頗為失望,從此遠離台灣,將一手創建的上海東南醫學院遷移至安徽,創立安徽醫科大學;外公三弟則是因為與蔣渭水之弟蔣渭川等人成立「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主張台人治台,被陳儀驅逐出境,228事件過後,為平反奔走,終至絕望沮喪,從此不過問政治,這段過往要當真說起來,還真是Long Story。

從黑美人大酒家談到藝妲,再談到蓬萊閣,免不了又憶及家族長輩與文化協會的種種牽連,屢次經過蓬萊閣舊址,總是興起穿梭時空磁場的企圖,那時藝妲與文人之間的浪漫情愫與台灣民主運動的歷史證據,可不只「酒家文化」一詞敷衍帶過就可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