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18

《第二十次導覽報名》“台灣尚青”建國啤酒廠漫步(已滿)[本活動風雨無阻]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成年請勿飲酒。
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

@集合時間:2009/4/19(星期日)02:00-02:30PM(逾時不候喔)
@活動時間:2009/4/19(星期日)02:30-04:30PM
@集合地點:建國啤酒廠大門門口,台北市八德路二段85號(八德路與建國北路口)
@導覽地點和內容:建國啤酒廠(市定三級古蹟)導覽,可拍照自由取景,免費試喝多種酒類
http://event.ttl-eshop.com.tw/tp/
@交通指引:搭乘捷運板南線於忠孝新生站下,經4號出口,往八德路二段方向步行5分鐘可達。搭乘台北市公車41、52、202、203、205、257、276、298 中山女中站下車,步行5分鐘可達。
@人數:額限30人,額滿為止
@費用:免費
@本活動的特別請求:為免影響啤酒廠工作動線,及為了大家的安全著想,懇請行動不便者、12歲以下小朋友及寵物不要報名參加。
@報名請填下面這個表格:已經爆滿,暫時關閉報名表格。

台灣第一罐啤酒在哪兒誕生?喝過尚青的台啤,您也想瞭解台啤歷史的話,就一定要從台灣啤酒的起源地「建國啤酒廠」開始話說從頭。建國啤酒廠的前身是日治時期的「高砂麥酒株式會社」,創建於西元1919年(日治大正八年),是日治時代台灣唯一的啤酒製造廠,與日本北海道札幌啤酒廠齊名。台灣光復後,由台灣省專賣局接收,專賣局在兩年後改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啤酒廠改名「台北啤酒公司」、「台北第二酒廠」,1975年正式更名「建國啤酒廠」。建國啤酒廠從建廠至今已有九十年的歷史,可說是台灣產業發展、文化與製酒工業進化的最佳見證。

建國啤酒廠具有高度的歷史價值,廠內的製酒工具和廠房建築儼然是一部巨細靡遺的活歷史,因此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於2000年七月指定該廠為市定三級古蹟。包括紅樓、綠樓、冷凍室機房、鍋爐室機房、木造建築群等,清楚地呈現台灣建築藝術的演進,其中紅樓所使用的紅磚與現今總統府用的是同一批磚塊,深具保存價值;古老的製酒機房裡有全世界幾乎已看不到的開放式傳統發酵槽、早期鋁製的三百公石酒桶,而四座銅製糖化釜則是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來自德國,造型特殊,有著長長的天鵝頸,目前全世界只存留十座,堪稱彌足珍貴的古老藝術品。

參考資料:

莎莎公主遊樂園
http://sallysoup.pixnet.net/blog/post/7437888

FUN TAIWAN
http://www.taiwanfun.com/north/taipei/articles/0204/0204AboutTownChienkuoBreweryTW.htm

台北旅遊網
http://taipeitravel.net/user/Article.aspx?Lang=1&SNo=04000558

◎報名狀況:

如要取消報名,請按〔迴響〕留言即可。

2009/03/11

建築師規畫的永樂市場拉皮案,請迪化街的小孩進來留言!


文/簡余晏
原文:http://www.yuyen.tw/2009/03/blog-post.html

這是得標的建築師所做出來的永樂市場拉皮計畫,連帶的也牽動整個迪化街商圈的老街重整規畫案。我想拜託所有迪化街、老社區、雙連延平長大的孩子們,一起進來看看這樣的規畫案,留言寫下你們的想法與意見,這是我們大家共同記憶中的迪化街,讓我們想想什麼是我們這個世代的老台北樣貌!



從文化與認同角度來看,如果我們沒有足以自豪的文化,我們就可能逐漸失去自信,真正有文化有美學價值的社會必須從地方文化認同、自我覺醒著手,文化應該是融入生活的、擁有在地情感的,以此凝聚我們看事情的角度與生活哲學。借用社會學家盧卡奇(Lukacs,George)的想法,資本主義社會的問題是物化 (reification)和階級意識 (class consciousness),人類原本創造商品,但反而在一樣的連鎖商店、一樣的食物與擺設後,失去自己的主體,所以有人必須追求名牌商品以此認同自己的地位。

但是,對於老社區長大的孩子們,從大家的言談、EQ、舉止行為模式,常就可以追出我們是來自那種傳統地區磨練出來的孩子了(這點非常有趣喔!)這次,台北市議會加大擴大內需預算,經費從七億元成長到十餘億元之高,這個數字讓做為選區議員的我既期待又擔心!建成圓環與龍山寺地下街殷鑑不遠,如果市府是像之前想消滅殖民文化想學習上海中華,這樣可怕的想法恐怕又會造成老社區浩劫!所以,這次我們要求建築師要進駐永樂市場尊重地方,尊重在地人士的意見,公民社會應由下而上來建立我們的文化與景觀!

這項新規畫案中,迪化街立面是否將有全新風貌?周邊道路、路燈、招牌、地下管線是不是有全新的風情?傳統街屋風貌和廟埕意象、特色商店是否都將進駐成功?永樂大樓6、7樓變勞社單位,8、9樓變成傳統戲曲中心,增設戲曲教室兼排練場、舞蹈教室等教學區,這些計畫能不能融合在地需要,讓迪化街、霞海城煌廟、永樂市場成為大同區重生飛躍的火苗?這些都需要在地朋友的意見。

迪化街建物如果要整修立面,必須要有100%所有權人同意,而市府補助經費將決定成效。如果文化局想援引文資法把迪化街指定為歷史聚落,讓政府統一設計施工,能否跟地方妥善溝通?是否會引爆新一波反彈?這些更需要年輕人大家共同參與。

再借用丹尼爾.米勒(Miller Daniel xiii)曾討論過文化消費的理論,他主張為了創製文化社會必須先生產生產物,這也就是先外化再內化,藉著消費產物我們創製文化,而且文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必須同時有生產和消費,文化是兩者之間動態的交互關係。這個意思也就是,透過我們的社區產生屬於我們的型式的文化商品,來創製自己(文化認同與社會形態),在這交互影響的關係中我們創製了文化,也被文化所塑造(頁218、219,John storey著張君玫譯,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巨流,台北2001)

那麼,什麼是我們老社區的商品與文化呢?我們如何在外化再內化的動態過程創製我們的文化?什麼永樂市場的布文化呢?在轉而轉去的花布裡面追尋我們的花布夢想,編織各式產品?在一樓的杏仁冰、手工繡布裡面找尋傳統、或是布袋戲與傳統戲曲的傳唱?還是走到淡水河邊李臨秋故居去聽一次望春風?屬於我們這個交接傳承再創新的我們的世代的樓房、歌曲、布藝、美食、文化產品究竟是什麼呢?這些都需要我們自己來填寫答案。所以,請迪化街的孩子們上來,寫下你們對於市府規畫的意見與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