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次導覽報名》瑠公圳溯源散步
集合時間:2011年9月18日(日)15:00~17:00
集合地點:新店捷運站1F出口處(應該只有一個出口)
導覽者:戴開成
參加人數:30人
路程:
1. 新店與北宜路的開天宮及旁邊的大豐抽水站
***走到七張站搭乘捷運到公館站***
2. 台大新生南路靠近運動場的瑠公圳原址紀念碑
3. 台大內的瑠公圳生態池
4. 溫洲街與辛亥路交叉口附近,溫洲街45巷
探尋台北看不見的經絡:
自從1709年的一張墾號,讓漢人營農的足跡正式進入台北盆地。
而遠在此前,平埔族人(Basai)早已在這退了水的大湖底往來生息。
直到19世紀末,隨灌溉工程的推展,農業大大改變了台北的地景,
當馬偕醫生帶著小徒弟在黃昏時分登上觀音山,背上映著夕陽,
俯瞰台北盆地滿片的霞霧,此時的盆底早已陂塘遍佈,水圳橫通。
時遷世移,如今的大台北已成樓群林立的繁華都市,
佇立街頭,我們很難想像腳下的土地曾經是台灣屈指的大穀倉,在海內外養活了多少百姓。
其實只要觀察新舊地名:如龍坡里、埤頭里、雙連等地原本都是蓄水池塘;
景美乃取自梘尾的諧音;古亭一說本稱穀亭;
三張犁、六張犁、二十張、二十八張皆為農耕地積的單位,
從中仍能尋得往日農墾及水文的蛛絲馬跡。
台北早已脫離農業,進化成工商資訊的現代都市,
而水圳河川在都市化的過程中大多會遭受污染,
因而被視為城市的毒瘤、發展的阻礙,
下場往往慘遭掩埋加蓋,很快就被人們遺忘了,
而日常生活中人輿水的關係也隨之漸漸疏遠,甚至斷絕。
上下水道的普及化看似保障了用水的便利,卻也使人對水的經營變得無知而痲痹。
這恐怕也是親水、樂活、假日農夫會成為時下熱門辭彙的一因。
讓我們尋著水圳的痕跡,重現農業台北的風華,看看先民理水的智慧,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甚麼樣的啟示。
戴開成,祖籍雲南鹽津,在天津出生,七歲赴東京,十歲轉居台北。
兵役後再赴東京,學習建築。
學成返台,先後在規劃公司、建築師事務所工作,
參與文化資產保存活化、社區營造、環境保護等活動,並從事中日文口筆譯。
現在除設計、翻譯及創作之外,
也作為文化案內人,陪有緣的朋友信遊山水,深探村鎮,認識台灣及日本的自然輿人文。
報名網址:(會開新視窗)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viewform?formkey=dDRGOVlraFNyRU9CTGc0QzFnVWxUSFE6MA#gid=0
報名狀況表
總共有7個迴響
水瓶子: 期待已久的導覽又開始報名了, 可惜時間上無法配合, 期待下次導覽的來臨
除了碑文、老照片,現在看著高樓大廈似乎很難感覺歷盡風華的過往時光
學術學理的書, 請專業的來推. 推大家行前讀舒國治的《水城台北》, 這本是感應的書, 伴著些台北城老照片, 易讀易感.
不好意思我臨時有事情所以無法參加....很抱歉...
我是Feya請取消報名
謝謝
已經取消
您好:我是Vicki原本是候補前兩天看還沒有排上,所以沒有把時間空下來,故今天的行程無法過去,不好意思~
沒關係,一切隨緣
給予迴響